查看原文
其他

从杨征宇律师的课堂,你不止可以学到法庭的艺术

姚俊倩 法律演讲与写作 2020-11-07


疫情时刻,让更多的法律人展开了线上讲课的尝试,也让线上学习的火爆持续发热。


最近法律圈最火爆的一门课,毫无争议,就是昨天刚结束的总时长4小时的线上知识性演讲《中国法庭的艺术》,好评刷爆了评论区,创下了20万人次,可能是至今为止法学教育史上单门课程的最高观看记录。


杨律师在开讲时,有说到这么一句话:

 

”今天晚上的课程,我尽量的给大家分享干货,但是我想换一个方式,我尽量的采取一些故事、桥段、描绘性的一些语言,来跟各位分享一下《中国法庭的艺术》。“

 

《纽约时报》把讲得好的故事称作“拥有不可抗拒力量的战略工具”,不管是法庭的艺术技法,还是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讲解,杨律师选择的战略工具,都是讲故事。

 

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,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,就是讲了3个故事,成为经典。不管是乔布斯,还是比尔盖茨,扎克伯格...他们个个都是故事高手。

 

但有别于一般的毕业演讲、商业演讲,多为“鸡汤”故事,但是在律师做的比较多的,对客户也好,对同行也好的知识类演讲中,讲好故事,还真的不容易,你要有”鸡汤“,还要有干货“肌肉“。


但杨律师,做到了。


今天这篇文章,和大家一起回顾杨律师讲的3个经典故事,来解构知识性演讲中,如何讲好故事。期待从他的课堂上,你学到的不止是杨律师的干货法庭艺术,还有他精湛的演讲艺术。



通过讲王怀安老先生的故事

讲中国的审判模式是什么

中国法庭的艺术,开篇必须要打下的理论前提,就是讲一下中国的庭审模式是什么,在中国法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。这是奠定整个课程,杨律师讲的所有法庭艺术的起点和发挥法庭艺术的可能。
 
大家过去听过的,有关中国审判模式的讲解,可能课件大多都是长这样:
             
可能一般的讲师,会讲的这般枯燥,照本宣科地给你解释这两者的概念,算是完事了。勤快点的,你可能会记个笔记,第一次听,还得反复念叨这个陌生的术语,努力想背下来。
 
但是杨律师的审判模式讲解,你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。
 
以下为杨律师的的讲解原文,灰色斜体字部分为解读:
 
先从一个故事讲起,我说的这个老人他叫王怀安,他是最高法院的以前的一位副院长。
 
他这一生都是跟法庭结缘的。他年轻的时候是四川大学法律系的第一名。学习非常好,因为他非常的出色,也因为他非常的进步,所以他参加了地下党,结果被国民党特务抓起来,送到了国民党的法庭。
 
在这个法庭上,因为他学习非常好,所以他为自己做了一个出色的辩护,获得了当庭释放。释放的第2天,他带了一群进步青年投奔了延安,他成为了延安法庭的推事,庭长。
 
主人翁王怀安老先生年轻时候的两个小故事,将聪明又进步的人物形象讲的非常生动。
 
在延安的那个时候,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,在中国的法治上有很著名,叫马锡五,马锡五的审判方式,这是我们从事法律这个行业的人都比较熟悉的,马锡五是他的一个助手。
 
在解放初期刚刚打下东北的时候,他就成为哈尔滨中院的院长。哈尔滨中院我给大家也科普一下,他是我们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。
 
后来王怀安同志,做了最高法院的副院长。30多岁的时候,就成为一个部级领导。
 
主人翁王怀安老先生中年时期,前途一片光明,但接下来,转折,故事大坏蛋出现。
 
他在后面的一些政治的运动当中几起几伏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在打击右倾翻案的时候,他到四川,到地方上,为很多未经审判就遭受打击的一些人去平反,结果他自己也受到了牵连。
 
所以一直到将近60多岁的时候,他才又回到最高法院当一个副院长,所以他30多岁就是一个部级,到60多岁又恢复到部级。
 
那么他回到最高法院做的最重要的有两个事,一个是参与了江青、张春桥四人帮案件的审理工作、庭审工作;第二个,就是推动了中国的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。
 
主人翁王怀安老先生中老时期,历经起伏,但走出半生,归来仍少年,推动改革,逆境故事把王老先生的追求和执著讲的很感慨。
 
我很有幸,在上个世纪我从政法大学毕业之后不久,我到参加最高法院的工作,就来到他的身边,做他的秘书。
 
杨律师和主人翁王怀安老先生的链接在此引出,也侧面讲出了讲者的经历背书,杨律师是亲历者。这个故事,是杨律师和大家分享法庭艺术的一份经历背书 ,从入最高院的门,就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到庭审模式的改革变迁中,期间的积攒,常人难及。给观众的带来感知是,讲者权威、专业,一定要好好听。
 
刚到他的身边的时候,我还非常认真地问他,我说:”王院长,我们国家到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庭审模式?我们到底是当事人主义,还是职权主义?“
 
王院长告诉我:“其实我们国家表面上看上去,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庭审模式,是一套大陆法系的职权模式。但是我们更强调的是他的专政的一方面,而我们的底层,更多的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青天大老爷的模式,升堂问案的衙门模式。”
 
我们很多朋友可能对上个世纪的情况还不太了解,那个时候,我们很多的庭审,民事刑事是不分的,我们的法官更多的像一个警察,采取非常严格的纠问方式,我问你答,非常的严肃,所以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到法庭去打官司。
 
这里,表层,通过还原、模拟对话的形式,让观众身临其境,仿佛听到了当时的杨律师和王怀安老先生,故事画面感和声音感很足。里层,是给到观众对当事人主义、职权主义的认知,而且用了类比的讲法,运用了“衙门,青天大老爷,升堂问案,警察”等词。
 
王院长曾经告诉我,他说:“小杨,人这一辈子其实很快,你呀,这一辈子尽量能够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,能够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、更多的人过得好一些,过得好些。”
 
还原王怀安老先生的讲话,很真切,同时,也通过杨律师的讲述,将王老先生的一生为法庭,一生为公的形象,传达地淋漓尽致。
 
这个故事不仅有知识性的干货”肌肉“——职权主义到当事人主义怎么演变的,对我们的法律人的意义,对社会的意义在哪里?杨律师回顾与王怀安老先生的这段对话,也升华了故事的情感,点亮观众身为法律人的追求与情怀。
 
所以,我跟着他跑遍了全国的各地的法院,来推动民事的审判方式的改革。
 
我们让中国的庭审更多的从纠问式,从衙门式变成了一点点的对抗的这样一个模式,更多地吸收了一些当事人主义的模式,法官越来越居中裁判,居中裁判,不偏不倚。
 
给出干货结论,中国的法庭庭审模式:吸收了当事人对抗主义、以职权主义为主。


总结下来


即便屏幕上没有密密麻麻的概念,你也因为听故事听得太入迷而没有去做笔记,但王怀安老先生一辈子生而为法庭,推动庭审改革各地奔波的3分钟故事,让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,跃然屏幕之上。
 
从这段故事的讲解中,我们可以学到四个点:
  • 选择亲身经历的故事,增强信任背书
  • 用对话模拟,让观众身临其境
  • 用类比手法解释陌生概念
  • 将故事背后的情感升华



通过讲最高法院的长廊故事

讲庭审的重要性

紧接着的这个故事,就是讲庭审到底有多重要。
 
大家过去听过的,有关庭审到底有多重要的讲解,可能课件大多都是长这样:          
但是,杨律师的讲解,是这样的:       以下为杨律师的的讲解原文,灰色斜体字部分为解读:
 
我们来看一看这张熟悉的照片,中国法律人都知道这个是最高法院。
 
用图片辅助故事的讲解,可能是最有效的讲故事工具。人接受图片信息的效率,是文字信息效率的30倍。
 
我们看最高法院大楼,有分成东区的办公楼,这是行政办公楼,这是领导和行政人员的行政区,中间这个是法庭。
 
主要的大中小的法庭,就在中区,西区的时候是我们这个业务人员的业务办公的这个区域。因为最高法院的办公楼,它不是一气呵成的,它是由几个旧楼改造过来的,所以在中区和西区的连接是不太规范的,中间是有一些曲折悠长的走廊。
 
杨律师的表达,手势一直运用地非常得体,在图片上,他用手势引导观众,告诉大家,这是哪里,这是哪里,就像向导一样,让人的思路不自觉的跟着他的描述,“虚拟地”来到了最高院。
 
我当年,跟所有的业务厅的同事一起都在西区办公。我们要开庭的时候,我们就会从西区的办公室走过这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走廊,来到中区的法庭。
 
每次我们走出中区的法庭庭审,回到办公室的路上的时候,我会跟合议庭的同事来交流:“今天这个案件,怎么样?”
 
“今天的案件我们认为,嗯,原审的法院有些问题根本没有查清楚,律师,也根本没有说清楚,所以这个案件应该发回重审。”
 
有些庭审结束之后,我们认为:“嗯,这个案件上诉人根本就是没有道理,就是为了拖时间,所以这样的案件就应该尽快的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,不能让上诉人拖延时间的这个企图得逞。”
 
很多很多......
 
情景还原,同样用对话的形式,让观众感觉非常真实,几个步履匆匆的法官,在最高院悠长的回廊里,讨论案件的画面感非常足。
 
所以我们叫做这个长廊也好,在我心目中看来,它几乎决定了最高法院的庭审当中的,至少我经历这些案件当中90%的结论。
 
所以,庭审它实际上是整个诉讼环节的一个核心,90%的案件在法官走出法庭的时候,其实它都有了结论。他憋坏了。
 
各位可以想一想,他经过了半天的审理,法庭上又不能够随便的表达自己的意见。那么庭审结束了,他需要跟他的好朋友、好同事来分享一下对刚才的众多观点,他的看法。
 
所以在这个走廊上,决定了很多的案件。
 
得出结论:90%的案件,在法官走出法庭时已有结论。人很难被说服,但是可以被影响。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别人讲道理被说服,但是会被故事所影响。讲这个结论,你可能都忽略了杨律师在给我们灌输一个道理,要重视庭审。
      


总结下来


可能你需要时不时翻看笔记,回顾杨律师讲的法庭到底有多少门艺术,激情三点也好,麦肯锡电梯理论也罢,但你大概率上不会忘记这个画面,法官们庭审结束,在法院的回廊上,回廊上留下的不仅有他们的步履匆匆,还有对案件结果的热切讨论。

在这个故事的讲解下,根本不用任何的刻意复习和记笔记,“如果不重视庭审,那么就会功亏一篑”的认知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脑海中。
 
从这段故事的讲解中,我们可以学到三个点:
  • 用图片辅助故事的讲解
  • 用手势引导观众的思路
  • 用金句页面总结结论



通过讲山西焦炭合作纠纷案件

开庭陈述第一分钟以及被法官打断怎么办

 
大家过去听过的案例讲解,可能课件大多都是长这样,粘贴复制上裁判文书里的案情概述部分,然后照着念一次: 

一般人讲麦肯锡电梯理论,可能也是长这个样子的:       

但是,杨律师的讲解,是这样的,以下为杨律师的的讲解原文,灰色斜体字部分为解读:


记得我在最高法院当法官的时候,有一个案件,我还是有一定的印象,是一个山西的煤炭合作纠纷,双方有一方是煤炭厂,另一方是国企,双方合作生产焦炭,挣了钱要分,然后双方发生了纠纷,签了一个合作的合同。
 
案情的讲解,不是一般人会用的原告、被告的说法,太抽象了,而是国企和煤炭厂,基本事实就是合作后,钱没分好打官司了。
 
那么一审二审的证据,卷宗都非常的高,因为数额也比较大,材料也很多,因为合作合同纠纷中间有很多的财务信息,非常的杂乱。
 
即便是对律师讲课,杨律师也没有用法言法语去说程序上有多复杂,经历了多少审,也没有解读争议焦点背后复杂的法律问题,因为这不是这个案情的重点,讲多也枯燥,而是就是这么一个画面,卷宗很高,笔画了一下,让人直面感受到,案件很复杂。
 
这个案件,我印象很深刻,因为国企这一方的代理人,在法庭上一开始的时候,他的陈述就很棒,我印象中他来到法庭开庭,并没有一开始就读这个上诉状,他大概是这样说的:

这么多年过去了,杨律师都还记得这么清楚,足以见开庭第一分钟这个讲故事的效果有多大。
 
“杨法官,我们这个案件,你看证据材料那么多,其实呢并没有那么复杂,事情很简单,我们国企,跟山西的这个私营企业进行合作,共同生产焦炭,本来说好了,只要挣一块钱,那就是他一半我一半。
 
后来呀,煤炭价、焦炭的价格要飙升,他不仅仅是挣了1块钱,他挣了100块钱,可是他反悔了,他不愿意给我们分红了,今天我们来到这里,就是希望最高法院能够给我们一个公道。
 
我们应该按照合作的合同,他应该给我们相应的分红和返还相应的款项。”
 
同样是模拟对话,还原场景。
 
你看他大概没有超过一分钟是吧,各位?
 
他把这个事情的这个脉络、全貌、责任、性质,概括得很好,而且这个很简练。

用反问语句,让观众自行得结论:让法官听着舒心,此刻观众也听得很明白的开庭陈述,就是长这样的。
 
在讲被法官打断这个点的时候,杨律师再次提到了这个案子。以下为杨律师的的讲解原文,灰色斜体字部分为解读
 
再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,我们还回到那个山西的焦炭纠纷案件,印象特别有趣,当时在法庭辩论的时候,我们国企的这一方还举了个例子,当时对方就说我们不给你钱,是因为没挣钱,挣钱就给你。
 
然后,国企的这一方就在法庭上说:

“杨法官,他那个场子那就不是焦炭厂,那就是印钞厂。因为我们自打投了资之后,全国的焦炭价格大概在一年半之内就翻了两倍多,就翻了两倍多,对方他是有钱的。
 
他有钱的话他也不跟我们分,他有钱给他老婆,买了辆宾利车在村里面,他那个路根本就开不了宾利,但是他宁愿有钱买宾利放在自己那个土院里面,他也不愿意还我们的钱。“
 
模拟对话,用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场景下的大白话。
 
说到这的时候,我当然还是要打断。因为在前面的这个整个取证环节里面,也没有宾利车的这个举证,因为这个宾利车它是在其他的亲属名下,我们从证据的关联性来说,它确实是没什么关联性。
 
我当时也要打断,我说:“你这个跟本案,没有什么关系。”
 
但实际上,我跟各位也讲个笑话,我跟我的合议庭伙伴走出法庭,那个后门一关,我们三个人都笑得不行。
 
因为他说的这句话画面感太强了,他把一个这个私营煤老板挣钱不舍得给钱的样子说的惟妙惟肖,很有画面感:有钱给自己买宾利,也不愿意这个按照合同履行,还人家这个钱。
 
他这个形象,实际上给我们法官也是很强烈的一个刺激。当然了,我们这个案件当中,原告他还举出了很多的证据,就说煤炭价格的上涨等等。
 
解读了一下故事背后的意图,是要告诉观众,被法官打断,不是什么坏事,法官也不是生气了,是法官维持法庭秩序的需要,但这背后,可能会影响法官对这个案件的一些感性认知,也成为漫长庭审中的调剂。


总结下来


杨律师讲这个故事的意图,是为了告诉观众,开头的一分钟陈述,为何要按照麦肯锡电梯理论来进行,以及被法官打断了不要怕这个道理。
 
他没有直接给你讲道理,也没有下定义说麦肯锡电梯理论是什么,而是口述还原了这个案件,模仿当时律师在法庭上不到1分钟的发言,以及法官听律师陈述后,出法庭大笑不止的画面,让观众自行得出结论,开庭陈述的一分钟为何应该按照麦肯锡电梯理论来,按照这个理论开庭一分钟应该如何设置,以及实际达到的效果,都是什么样。
 
从这个故事的讲解中,我们可以学习到:
  • 讲案例,不用法言法语
  • 讲理论,不直接下定义
  • 用反问,让观众自行得出结论
 

写在最后


这是我听了4小时后,印象最深的3个故事,我估计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。感谢杨律师的精彩讲解,知识性演讲能够做到如此故事力,值得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来学习。
 
法律有看似都是冰冷枯燥的法条案例,但更有身边千千万万个小到个体个案,大到家国情怀的生动故事。就像杨律师在课程结束时说的:
 
”我十四五岁的时候,特别相信美好都在天边,我觉得这个天边的事情是最美好的,你可以无限的进行描绘。等我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,我更愿意相信,美好其实就是在身边,是我们本职工作当中的那么点点滴滴的经验、方法
 
我们作为一个手艺人,掌握更多的手艺,我觉得这些才是我们达到理想、达到美好、实现司法公正,司法理念,通向未来,一步一步的阶梯。”
 
我们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沟通的行为已经延续了4万多年了,以故事来表达奇思妙想,从故事中学习,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。但是,一旦站在台面上,大多数的我们,忘记了这项讲故事的本能,而是张口闭口讲概念、讲道理,让台下的人昏昏欲睡,不得其意。
 
在法律演讲的手艺上,期待我们能够一起找回讲故事的本能,挖掘本职工作当中点点滴滴的经验、方法与故事,无限放大我们的专业影响力,让这个社会,更多地被法治之光所普照、所眷顾

PS:如果大家想回看杨律师的精彩演讲,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:杨征宇律师团队,公众号里有回看链接。 




 

演讲与写作

无限放大法律人的专业影响力

关注我们,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


如果你对法律演讲与写作感兴趣

欢迎添加我的微信:ououruby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